黑龙江规定风能太阳能属国有无法可依
- 编辑:亘古新闻网 - 67黑龙江规定风能太阳能属国有无法可依
经市委批准设立常委会机关党组,机关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。
杨善洲退休前一年,机关上搞建房补助,补助了一万三千多,杨善洲拿到这笔钱,马上就去问会计室:这个是什么钱?会计解释说:这个是建房补助费。他说:人要知道报恩,共产党来了以后,解放了,我家才有土地,不还账怎么行,所以我还账是还共产党的账恩情账。
于是我慢慢地理解他了,老书记扶贫济弱,除了心地善良,对百姓的关爱,更是因为老书记心里永远装着党,随时随地维护着党的形象和利益。因为我是农村出来的,年轻人不知道行政上的这些管辖范围,我认为保山地区财政都是给书记乱用的,他想拿就拿,后来才知道,用的是他自己的工资。这是我们亲身经历的,先在老营选了几户进行试验,调查并解决存在问题,逐步进行推广。在实验当中发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,等到全面普及开的时候这些毛病就回避了。他不喜欢用外表和语言来为自己装扮,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如何做人、如何为官,所以我就觉得杨善洲的为官理念是本色。
他还说:人是应该报恩,不会报恩的人跟畜生差不多。在他逝世之前,我去看他,见他找子女,我估计是要嘱咐后事,我就准备离开,他让我也留下。1983年任象达正区级调研员、县政协委员、县老年协会常委。
1975年任龙陵县邮电局局长。聊天时他问我属什么,我说我属兔,问哪一年出生,我就告诉他,他就说:哎呀。他还特别强调:要发展好林业,有些林地要好好改造一下,砍掉杂草灌木,然后种上一些经济价值高的树木。通过实地察看,结合市、县水工队专家的分析研判,杨善洲同志就说:经过两天的实地考察,苏帕河的水量多、落差大,可以建立多级电站,但考虑到综合效益,适合先建三江口电站,就可以建在这个小坝子上。
杨善洲同志先安排随行工作人员把伙食费交了,还不忘记叫驾驶员把他的竹叶帽也顺便带上,然后驾驶员开车到达勐兴等待,因为当时从朝阳顺着苏帕河到三江口三十多公里的距离没有公路,安排妥当后,我们就从朝阳大桥顺河而下。1954年任镇安区工作民政助理员。
杨善洲同志到龙陵县调研苏帕河水电开发时,到了朝阳公社,您和他有过接触。刚见到他时,他穿着一身中山装,已经洗得泛白,背上背着一顶竹叶帽,肩上还挂着一个小筒帕(当时老百姓使用的一种用布缝制的单肩小挂包,狭长形,用来装水壶和冷饭包,方便出行),手里拄着一根拐杖,脚上穿着一双黄胶鞋,整体穿着朴朴素素,整个人看着很清瘦,但很有精神。一个人背着一壶在山窝铺烧开的开水,爬坡下坎,一路沿着河岸朝着三江口走去。我们都担心年过半百的杨善洲同志吃不消,但他还跟我们说:你们不要担心我,怕我累走不动,你们能走,我也能走。
我们现在定了,如果没有持续跟进,就太对不起群众了。当时他到朝阳,看到苏帕河流域两岸新插的秧已经发绿,他就叮嘱我们:要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,农业生产一定要牢牢抓在手上,这是管温饱的大事和要事。我们沿着苏帕河流域行走的那几天,沿途都是自己架起锣锅煮饭吃。我们一起沿着苏帕河行走了2天才到达勐兴。
所以傈僳族同胞讥笑汉人 这个松子香,不会拾。考虑到杨善洲同志年过半百,我们就把饭煮得软烂一些。
河边地势低,气温高,晚上不怎么冷,但是蚊叮虫咬严重,我们觉得让杨善洲同志住在这样的山窝铺里,很过意不去,但他反过来宽慰我们:有得窝铺歇脚,已经非常不错了,我们才住一晚,想想栽种、收割这些农忙时节,老百姓要在这样的环境里住上好多天,他们的苦才是苦,我们的连苦都称不上。做好工作的前提就是要先熟悉情况,我在保山地委工作了多年,但连三江口在哪里都不知道,所以这一次要亲自来,就是要来实地看看,就是要努力把三江口电站建起来,把这个苏帕河的作用发挥出来,更好地为人民服务。
我两个是同一年生的呀,都是1927年,年过半百了,要注意身体。你们千万不要担心我走不了、去不得,只要你们能去的地方,我都能去。他就说:用其他纸帮包一下,否则不好拿。刚到公社,恰好是饭点,我们煮了一锅洋丝瓜做底菜,配上腌菜正准备吃饭,他就说:你们公社同志吃什么,我们就吃什么,不要因为我们搞特殊。当时那个售货员把糖称好糖后,说:没有包装纸了。途中休息的时候,杨善洲同志跟我们说:牵牛下水先湿脚。
一路上,爬坡过坎很辛苦,杨善洲同志却对我们说:我是农民,打小就苦,以前还当过石匠,走这些路程的苦累不算什么。采访组:您认为杨善洲同志对工作的态度是怎么样的?范兴相:杨善洲同志经常说:当干部,工作中要做到三勤。
我必须亲自看看,也需要锻炼锻炼,虽然这两年体力没有之前好,但是你们不用担心,往前走就行,我不会拖后腿。杨善洲同志真的很能吃苦,平时只是听说,这一次是真的看到了、感受到了。
三勤包括:口要勤,遇到群众要问。第二个满意是上级机关也要满意。
说着便举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。由于行进的速度很慢,当天我们没有到达预定的三江口,只走了一半的路程,还在乌泥河口天就黑了。这些话使得所有人都感到心里面热乎乎的。同时他就三江口电站建设、农业生产等工作做了要求。
1958年在龙陵县农村工作部工作。您还记得那次见面的情景吗?范兴相:1979年5月26日,杨善洲同志来到朝阳公社调研苏帕河水电开发工作,这是我和他的第一次面对面接触。
说罢,就和我们一起吃了起来。1955年任县农村工作部工作干事、下乡办生产合作社任芒棒农庄主席。
当领导的要去种给别人看,现在呢,我来弄给你们看。睡觉时,被褥不够,就用挂着主人家的几件蓑衣,凑合着歇息。
1963年任龙陵县农林科人事科副科长。他以此举例,有些事情你不注意,顾客就不满意。售货员找都没找,就冷冰冰地说:没有。所以我只得带领着大家披荆斩棘地慢慢前行。
过了三江口,我们继续沿着怒江边行走,当天下午走到勐兴(今勐糯镇)公社。我们借用山窝铺里的炊具,用随身携带的食材做了一锅青菜汤,煎了一点腊肉就解决了晚饭。
后来,勐堆、勐蚌就开始大量栽种板洋芋,板洋芋芽多产量高,很畅销。采访组:提到杨善洲同志非常亲民近人,范兴相同志,您还能给我们说一说吗?范兴相:杨善洲很会关心人。
大概测了一个月,就先把三江口电站的引水沟确定了。说他去供销社买一点水果糖,也顺便去观察售货员的服务态度。